一、文献初载
双塔山一名最早见于清代。《钦定热河志》(1781年成书),书中记载∶“双塔山在滦平县治北八里,距喀喇河屯行宫东北八里,双峰矗立百余丈,如宰堵坡高下相亚,……”。
喀喇河屯行宫是清代帝王在热河建立的最早一座行宫,也是清帝北巡的重要驻跸之地,双塔山因与皇家行宫相邻,逐渐进入皇家视野。
二、早期人类活动
考古学家在双塔山周边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(约4000年前)的磨制石器和陶片,表明此地曾是古人类活动区域。辽代(916-1125年)通过文献《辽史·地理志》推测当时的契丹人已在此进行大型祭祀活动。
三、辽代契丹文化遗存
1、古塔建造与契丹智慧
双塔山峰顶现存的两座石塔,是辽代佛教文化的珍贵遗存,据推测建于1300年前(辽代早期),北峰高40米,周长74米;南峰高35米,周长34米,形似佛教宝塔,峰顶现存有两层残塔,1996年到1997考古专家先后对双塔山进行了4个月的考古调查后推测为墓塔或宗教建筑。1998年又再次对双塔峰及峰顶遗存残塔进行考古清理调查,进一步明确了双塔山峰顶古塔为辽代早期建筑,是契丹民族崇拜神山,信仰佛教习俗的产物。契丹人利用两石柱间距作为支点搭建木梯,将建材逐层运至峰顶,展现了高超的工程技艺。峰顶小庙(峰顶遗存残塔)、刻有“王仙生”的石碑及韭菜田遗迹,至今成为未解之谜。
2、地理与文明交融
双塔山所在的承德(热河)地区曾是辽代游牧民族活动的核心区域,其独特的砾岩山体于侏罗纪时期经燕山造山运动而形成,独特的山体被契丹人赋予宗教和祭祀意义。双塔山地区作为中原与草原文明的交汇节点,此地见证了辽代边疆治理与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互存。
3、宗教文化融合
辽代时期,佛教在北方地区广泛传播,双塔山峰顶的双塔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。契丹人信仰佛教,他们在双塔峰顶建塔,既是对佛教的虔诚信仰,也是对自身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。这两座石塔的存在,为研究辽代佛教文化、建筑艺术以及契丹族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。
四、清代时期的文化延续
1、《承德府志》记载
“东塔(南峰)之巅有古庙,不详何人所建,已就倾圮,旁有一小碑镌“王仙生”三字”。
清人纪晓岚《阅微草堂笔记》详细描述:‘‘山庄之西,有双塔峰,亭亭对立,远望如两浮图,拔地涌出,无路可上,或夜闻上有钟磬经呗声,昼时有云片往来……’’。
2、清代皇家探索与整合
乾隆五十五年(1790年),乾隆帝命人架木为梯登顶探查,发现峰顶遗迹并作《双塔峰》诗。
清代通过避暑山庄及外八庙的建设,同时将双塔山一并纳入皇家文化体系,成为贵族游览胜地。并在双塔峰周围建有道教三仙观,佛教七宝楼等建筑,进一步融合了皇家佛道文化与自然审美。
3、帝王巡幸与题咏
随着清代帝王对“北巡塞外”的重视,双塔山也随之进入了“塞外巡礼”体系,成为皇家文化的重要载体。
康熙:1691年首次驻跸喀喇河屯行宫,并作《望双塔峰》诗:“嶙峋双塔倚云端,疑是仙人碧玉簪。”
乾隆:1754年命画师张若澄绘《双塔峰图》,并题诗:“至今塔旁石,犹有凿云痕。”此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。
嘉庆:1811年登临后写下《双塔峰记》,感叹道∶“鬼斧神工,非人力所能及”。
五、多元文化交融与传说
1、契丹人将民族信仰、佛教信仰、萨满信仰与自然山体完美融合,清代则融入道教及汉族风水观念,注入皇家文化载体,体现出了多民族文化层叠。
2、未解历史谜团
峰顶小庙建造动机、石碑“王仙生”身份、韭菜田用途等,至今均无定论。仍是未解之谜。乾隆时期探查记录显示,塔顶可能曾为隐修场所或祭祀遗址,但缺乏直接证据。
六、地质与人文的共生关系
双塔山两座石峰为亿万年前砂岩和页岩型成的紫色岩系遗迹,经风化形成柱状奇观。契丹人依托独特地貌选址建塔,清代则赋予其文化象征,形成“自然奇观—人工遗迹—皇家叙事”三重历史脉络。